止痛藥腎病是因長期、大量濫用止痛藥(如非那西汀、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等)而引發的腎臟疾病。這些止痛藥及其代謝產物會對腎臟的腎小球、腎小管等結構和功能產生不良影響,進而引起腎間質炎症和腎乳頭壞死。從病理生理角度看,止痛藥的成分可能干擾腎臟的正常代謝和血液循環,使得腎組織受到損傷。
臨床特點
腎功能方面
早期常見腎小管功能受損。例如,尿濃縮功能障礙,患者會有夜尿增多的表現,一般夜尿量可超過白天尿量或者夜尿次數明顯增加。這是因為腎小管在重吸收水分的功能上出現了問題。隨著病情發展,腎小球濾過功能也會受損,血肌酐、尿素氮等代謝廢物在血液中逐漸堆積,最終可能導致慢性腎衰竭。
尿液變化
尿液檢查可發現輕度蛋白尿,多為小分子蛋白尿。這是由於腎小球濾過屏障或腎小管重吸收功能異常,使得蛋白質漏出或不能正常重吸收。尿中還可能有紅細胞、白細胞。在腎乳頭壞死時,血尿會更明顯,因為壞死組織脫落可能損傷尿路黏膜,引起出血。
疼痛症狀
急性腎乳頭壞死的患者會有劇烈的疼痛,主要是腰痛和腹痛。疼痛程度往往很嚴重,而且可以放射到會陰部、外生殖器等部位。慢性腎乳頭壞死患者的疼痛可能相對隱匿,不那麼典型。
高血壓表現
腎功能受損進展到一定程度時,很多患者會出現高血壓。一方面,腎臟損傷影響了腎素 - 血管緊張素 - 醛固酮系統的平衡;另一方面,水鈉潴留等因素也促使血壓升高。高血壓又會反過來加重腎臟損害,形成惡性循環。
預防措施
合理用藥是關鍵
一定要避免自行長期、大量使用止痛藥。如果因疼痛需要用藥,要嚴格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止痛藥種類和劑量。比如,在一些疼痛程度較輕的情況下,短期使用相對安全的止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并且不能自行增加用藥次數和劑量,也不要同時使用多種具有相似成分的止痛藥。
加強定期監測
對於因疾病需要長期服用可能損害腎臟的藥物(包括部分止痛藥)的人群,要定期做腎功能檢查,如測定血肌酐、尿素氮、腎小球濾過率等,以及尿液常規檢查(觀察尿蛋白、紅細胞等)。這樣能及時發現腎臟損害的早期跡象,以便早期干預。
採用替代方法緩解疼痛
可以考慮非藥物的止痛手段。例如,中藥療法、針灸療法、物理治療中的按摩和理療,對於肌肉疼痛、關節疼痛等有很好的緩解效果。另外,心理疏導在某些神經性疼痛的治療中也有一定作用,比如通過放鬆訓練、冥想等方式減輕疼痛的感知。
資料摘自徐大基編著《腎病治療與中醫調養》,該書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