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中醫治療

痛風患者,要注意治療便秘


尿酸在代謝過程中,三分之二由腎通過小便排出,三分之一從大腸經大便排出,因此保持大便通暢對痛風患者有重要意義。


臨床觀察,痛風患者併發習慣性便秘頗為常見。習慣性便秘表現為便次減少,二、三天以上一次,甚至一週一次或半個月一次,糞質或較堅硬,排便困難,伴有不舒適的感覺;有的雖然大便並不堅硬,但欲解不能或艱澀不暢。但經過檢查,腸道、肛門沒有器質性病變。

在治療方面除了中醫辯證治療外,還要注意生活的調養,如科學合理的排便、飲食和生活習慣對治療習慣性便秘十分重要。如要養成每天定時蹲廁所的習慣,有便意時不要忍,馬上去大便,這樣有利於形成正常排便的條件反射。生活上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對減輕便秘有幫助。


腹部按摩也有助於排便,方法是由右下腹到左下腹作順時鐘向按摩,早晚各一次,每次100下左右;用藥時要避免服用可導致便秘的藥物,不可濫用刺激性瀉藥。


1.中醫治療

便秘本身並不會產生致命的危除,但是如果年齡較大,患有心腦血管疾病,那便秘可能是一個致命的危險因素!便秘使得排便時必須用力,這樣血壓就會升高,機體的耗氧量增加,很容易誘發腦溢血、心絞痛和心梗而危及生命。對於中老年男性患者來說,便秘還會加重前列腺疾病。因此,保持大便通暢是十分必要的。


由於尿酸代謝過程中有三分之一從大便排出,因此便秘對高尿酸血症、痛風患者可謂雪上加霜。中醫治療便秘效果良好,無明顯不良反應。


“大便通,小便清”是養生的基本要求;對痛風及高尿酸血症的治療也是基本要求。


中醫認為,便秘是大腸傳導功能失常造成的。中醫可分為熱秘、氣秘、冷秘和虛秘;而虛秘又分成氣虛秘、陰虛秘;冷秘屬於陽虛也。

中藥大黄是腸動力促進藥,是治療便秘常用藥物,與大黄有類似作用的還有蘆薈、鬱李仁、大腹皮、檳榔等藥,對腸動力有促進作用。腸動力促進藥適用於腸動力不足所致的腹脹、排便無力等症狀。

具體運用大黃時,要根據虛實調整大黃的劑量及用法。一般治熱秘可用15~30克,並生用後下;治陰氣虛秘則用量宜小,用3~6克。必須注意大黃苦寒峻猛,久用可傷及正氣,不主張長期使用。調補脾之氣陰,滋養腸道津液是一條可行的途徑,常用生黄芪、太子参、北沙參、生白朮、生白芍等,與生地黄、生何首烏、生玄参、鮮麥門冬同用,這些藥物的劑量宜大,每種需30~60克,有鮮品者更佳,並酌加升麻6~9克及導滞潤腸。


有些中藥瀉下作用比較明顯,臨床可以根據情況具體選用。芒硝丶樸硝丶玄明粉等屬於容積性瀉藥,主要含硫酸鈉及少量硫酸鎂;服藥後,硫酸根及鎂離子在腸腔內不被吸收,而增加了腸腔內的渗透壓,使腸腔內的水分增多,增加腸內容積,促進腸蠕動,從而引起排便致導瀉。車前子等亦有類似的容積性通便作用。

大黃、虎杖丶蘆薈、番瀉葉、決明子等主要含蒽醌類衍生物,具有刺激腸黏膜、增加腸蠕動的作用,從而引起排便。生地、玄参也有緩瀉下作用,可適當選用。


火麻仁、鬱李仁、柏子仁、松子仁、核桃仁、芝麻、瓜蔞仁、桃仁等,含有多量植物油,屬於潤滑性瀉藥。植物脂肪除了可直接潤滑腸道、軟化糞便外,其在腸道內,在胰液和膽汁的作用下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在腸腔內進一步皂化,生成脂肪酸鈉,可刺激腸壁,引起腸蠕動增加,促進排便。


用藥要注意,瀉藥不可經常使用,以免產生依賴性,干擾腸道正常活動規律,加重排便困難。由於瀉藥對腸道的刺激作用,可反射性地引起盆腔器官充血,所以有強烈刺激性的瀉藥不宜用於孕婦,以免引致流產;婦女月經期間也不宜用,以免引起月經過多。瀉下藥易影響胃腸道的功能,使用時奏效即止,慎勿過量。對久病虚弱,年老體衰者慎用。



2.飲食治療

習慣性便秘在合理用藥的同時,配合飲食治療通常可更快地取得更好的效果。飲食上可以多食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甘薯、馬鈴薯、白菜、番茄、蓮藕、青辣椒、海帶等。


飲食應該增加含植物纖維素較多的蔬菜和粗糙多渣的雜糧,如糙米、綠豆、涼粉、薯類、玉米等。


多種新鮮瓜果對便秘都有良好作用,如西瓜、香蕉、梨、蘋果、番茄、竹筍、黑木耳、苦瓜、黃瓜、白菜、芹菜、絲瓜、黃花菜等;一些富含油脂類的乾果,如松子、芝麻、核桃仁、花生等;涼開水、蜂蜜等也有助於排便。由於過多的果糖可能誘發痛風發作,因此,選用蜂蜜、香蕉等果糖含量甚高者,不可過量食用。


少吃肉類和動物內臟等高蛋白、高膽固醇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海參是為清補食物,既能滋陰潤燥,又能養血通便。可用海參、木耳、瘦肉煲煮。


中藥湯水舉例

南瓜百合湯

配方:百合30~60克,南瓜2~3塊,瘦肉60克。

製法:將百合先浸泡3小時,與南瓜、瘦肉同煮,飲湯食肉與南瓜。

功效:益氣潤腸、通便。

用法:每週服食1~3次,1個月為一個療程。

注意:痛風急性期間去瘦肉;糖尿病血糖偏高,勿多食。

本文摘自作者編寫的《痛風治療與中醫調養》一書,該書已經於2012年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此處有修改,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詳情請咨詢註冊中醫師,如有疑問或進一步咨詢,可致電:3543 5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