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是一種由於下丘腦 - 神經垂體病變引起精氨酸加壓素不同程度缺乏,或由於多種病變引起腎臟對精氨酸加壓素敏感性缺陷,導致腎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礙的一組臨床綜合徵,以多尿、煩渴、多飲為主要表現。中醫雖無 “尿崩症” 這一病名,但依據其症狀,可歸屬於 “消渴”“多尿” 等範疇論治。
中醫認為,本病主要與肺、脾、腎三臟關係密切。肺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若肺熱津傷,津液失佈,不能下輸膀胱,可致小便頻多;脾主運化,運化失職,水谷精微不能上輸於肺,一方面津液生成無源,另一方面水溼內生,影響膀胱氣化,也會引發多尿;腎主水,司開合,腎陽不足,不能蒸騰氣化津液,開合失司,水液直趨於下,多尿不止,腎陰虧虛,虛火內生,灼傷津液,同樣可致口渴、多尿。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的核心:
肺熱津傷證:症見口渴多飲,口乾舌燥,尿頻量多,舌尖邊紅,苔薄黃,脈洪數。治以清熱潤肺、生津止渴,常用方劑如消渴方加減,方中天花粉、葛根、麥冬、生地等清熱滋陰,生津止渴,可根據病情酌加黃芩、知母清泄肺熱。
脾胃氣虛證:表現為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並見,或飲食減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乾,脈弱。治宜健脾益氣、生津止渴,選用七味白朮散加減,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健脾助運,藿香、木香芳香醒脾,葛根升津止渴,還可加山藥、芡實等增強健脾固澀之力。
腎陰虧虛證:可見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軟,乏力,頭暈耳鳴,口乾唇燥,皮膚乾燥、瘙癁,舌紅苔少,脈細數。治以滋陰補腎、燥潤止渴,六味地黃丸為基礎方,可加枸杞子、知母、黃柏等增強滋陰降火之力。
腎陽不足證:症見小便清長量多,或夜尿頻數,面色㿠白,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陽痿早泄,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無力。治應溫補腎陽、固澀縮尿,金匱腎氣丸主之,附子、肉桂溫補腎陽,鼓舞腎氣,地黄、山藥、山茱萸滋補腎陰,茯苓、澤瀉、丹皮利水滲溼、清泄相火,再加桑螵蛸、益智仁、覆盆子等固精縮尿之品。
除了內服中藥,中醫外治法如艾灸等也能起到輔助作用。艾灸關元、氣海、腎俞等穴位,可溫補腎陽,調節機體臟腑功能。
此外,中醫強調飲食調養,尿崩症患者宜清淡飲食,多吃山藥、百合、黑芝麻等具有滋養肺脾腎作用的食物,忌辛辣、油膩、過咸之品,以防助熱傷津、加重病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中西醫結合治療往往能取長補短,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幫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