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病因

中醫對痛風的認識


中醫對痛風病名與症狀的認識

中醫對痛風的認識是從對關節疼痛等症狀開始。《黃帝內經》稱關節痛為“痹證”,張仲景稱為“曆節”。現代中醫則對關節疼痛性疾病多稱為痹證,目前多按痹證進行命名和辨證。

中醫很早就有“痛風”病名的記載,其所描述的症狀與現代醫學之痛風有相似之處,也包括了其他原因所導致的關節疼痛疾病。

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首先記載了痛風名:“獨活,微溫,無毒。主治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現代醫學概念的痛風是指關節炎,一種由高尿酸血症所導致的關節炎,因此也可稱為尿酸性關節炎,或高尿酸血症性關節炎。痛風是尿酸性關節炎的中文譯名,只是翻譯成中文時借用了中醫的痛風一詞,這麼一借用,就成了西醫的專用名詞了。

唐•王濤《外台秘要》描述了痛風疼痛的特點:“大多是風寒暑濕之毒,因虛所致,將攝失理,……晝靜而夜發,發時徹骨絞痛。”

中醫對痛風病因病機的認識

李東垣認為痛風內因與血虛有關,外因與感受寒、熱之邪有關:“痛風者多屬於血虛,然後寒熱得而侵之。”

朱丹溪對痛風之記載最詳,朱氏《格致餘論·痛風論》:“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汗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治法以辛熱之劑,流散寒濕,開發腠理,其血得行,與氣相和,其病自安。”

明《萬病回春》指出痛風的病因:“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火烤,酒肉熱物蒸臟腑,所以痛風、惡癰者最多”。


中醫治療痛風的思路

中醫重視整體調節,採用“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分期分型治療,結合辨證與辨病。急性發作邪實壅盛,證情急迫,宜祛邪為主,或清利濕熱,或溫散寒濕,或理氣和血止痛,使邪去正安。另可配合中藥外洗、外敷。慢性期則本虛標實錯雜互見,宜區分標本。本虛是痛風的根本病機;而標實是本病的病理因素。本虛標實互參,遣方用藥體現“扶正祛邪”、“治病求本”的精神。

同時結合辨病治療,針對血中尿酸含量過高,選用桂枝、桑枝、土茯苓、萆薢、忍冬藤、木瓜、車前子、金錢草、茵陳等。

中醫治療痛風的科研實證

尿酸是核酸中嘌呤堿的氧化物,尿酸排量是反映機體核酸代謝水平的客觀指標。當機體物質、能量代謝增強或降低時,則尿尿酸排量有相應的增高或降低。臨床研究結果說明,陽虛者及具有陽虛證候者,其尿尿酸排量與陰虛者、其他患者或正常比較,均明顯低下。尿尿酸排量的明顯降低反映了“陽虛”的實質,說明陽虛者體內的代謝水平明顯降低。陰虛患者的尿尿酸排量明顯增高,說明陰虛患者體內的分解代謝明顯增高。而且具有陰虛證候的患者,其尿尿酸排量比陽虛證候或無陰虛證候患者明顯增高。




以上科普知識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詳情請咨詢註冊中醫師。如有疑問或進一步咨詢,可致電:3543 5063。

診所設有Facebook網頁,不定期上載中醫藥健康資訊,如方便也可登錄閱讀 :DrXuDa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