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中醫治療

腎性貧血的中醫藥治療

貧血是許多疾病的一個臨床表現。由於各種慢性腎臟病所導致的貧血稱為腎性貧血。在慢性腎臟病一到五期均可併發不同程度的貧血,貧血的程度與基礎腎臟病和腎小球濾過率密切相關。

腎性貧血的主要原因是各種慢性腎臟病,由於腎功能下降,殘存腎功能逐漸減少,腎組織不能對貧血的缺氧刺激產生足夠的應答反應,導致促紅細胞生成素絕對或相對缺乏,以及造血原料不足,或影響紅細胞的生成素作用的因素,如缺鐵、營養不良、出血、甲状旁腺功能亢進或感染等。當腎功能衰退時,血漿中的血肌酐等毒素升高,這些毒性物質可抑制骨髓紅細胞生成,或導致紅細胞壽命縮短。而透析治療,尤其是血液透析可直接造成血細胞的破壞增多,也可進一步加重貧血。

腎性貧血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明顯增加。有效治療腎性貧血,對減少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的大腦功能和身體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降低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都十分重要。

腎性貧血屬中醫「虛勞」和「血虛証」等範疇。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精血同源」、「腎虛髓空」「中焦受氣去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腎病日久,因病致虛,久虛不復氣、血、陰、陽不足。腎病病損部位以腎為主,漸及五臟。腎精氣虧虚,精不化氣生血,而致氣血兩虛;腎陽不溫脾陽,脾陽不足,化生水穀精微乏力,運化功能失常而致氣血虧虚。此外,水濕瘀濁潴留,脈絡瘀阻,瘀濁不袪則氣血難生,亦可致氣血虧虚;脾胃虛弱,運化水穀的功能障礙,氣血生化無源,而致血虚;脾胃虚弱,統攝無權,氣不攝血,而致出血,也是血虛的原因之一;脾胃虛弱,運化水濕的功能障礙,濕濁内停,更加重脾胃損傷,脾虛與濕濁互為因果,纏綿難愈,則血虛更加嚴重。

辨証治療

中醫多數從脾、腎入手治療腎性貧血,多數採用補脾益腎之法擬方治療,在改善腎貧血有一定的效果。

腎元虧虛,精血不生:証見面色無華,頭暈耳鳴,健忘,腰膝酸軟,少氣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治以益腎填精,生髓養血。處方用河車大造丸加減。常用藥物:紫河車、熟地、龜板、人參、當歸、茯苓、山茱萸、枸杞子、杜仲、砂仁等。

脾胃虛弱,生化乏源:証見倦怠,少氣乏力,納呆,大便溏,舌淡苔白,脈細。治以健脾益氣,養血補血。處方:補中益氣湯加减治療,常用藥物:人參、茯苓、白朮、當歸丶黃芪、大棗、木香等。

慢性腎衰竭涉及多臟腑疾病,臨床証候常常比較複雜,且以複合証候多見,因此臨床上通常數法並用,補腎健脾、益氣補血常常合用。而腎衰時毒素不能排出體內,濕濁內蘊、瘀血阻滯,臨床還需要配合化濕降濁及活血補血治療。

辨病治療

中藥藥理研究表明:黃芪、人參、西洋參、黨參、白術、鹿茸、鹿角膠、阿膠、紫河車、當歸、地黄、何首鳥、枸杞子、巴戟天、鎖陽、淫羊藿、冬蟲夏草、補骨脂等有刺激造血系統、增加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作用;鹿茸、鹿角膠、阿膠、枸杞子、黨參、何首烏、雞血藤、白花蛇舌草等中藥有增加網織紅細胞作用。鹿茸、人參、黨參等對腎性貧血有效。臨床可在辨証基礎上適當選用這些藥物。黨參、地黄、黄芪、紫河車、大黄、當歸、山藥、補骨脂、巴戟天等組成的參芪大黃升血湯,配合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葉酸、鐵劑等,通過對照試驗,結果顯示有較好的協同作用,明顯改善腎性貧血。

飲食治療

腎性貧血在食療方面要根據腎臟病的具體病情而定。如果腎功能無明顯下降,對於一般性氣血虧虚,食療則可比較靈活。可分別選用以下湯方:

桂圓參杞大棗湯

原料:桂圓肉10克,人參5克,枸杞子15克,紅棗10克。

製作:加瘦肉適量燉服,每週2次左右。

參歸鴿肉湯

原料:鴿1隻,黨參30克,當歸10克。

製作:加水煨湯服。

龍眼紅棗粥

原料:龍眼肉20克,紅棗5枚,粳米100克。

製作:同煮成粥,熱温服。

當歸參黄芪生薑羊肉湯

原料:當歸5-10克,黃芪30克,生薑5片,羊肉2兩。

制作:将羊肉、生薑分别洗淨,切片,與當歸、黃芪同入鍋,加水3碗,煎煮30分鐘。加少量食鹽調味。


注意:

上述湯方均有不同程度的補氣益血功效,適用於氣血不足所致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自汗、肢體酸痛等症。如有外感發熱,咽喉腫痛、牙痛者忌食用。

當歸參芪生薑羊肉湯不能用銅器烹調,忌與南瓜同食;對高尿酸者及腎衰患者不可常服或需在醫生指導下食用。


以上資料摘自作者徐大基教授編寫的《腎病治療與中醫調養》一書,該書已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此處有刪節,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詳情請咨詢註冊中醫師。如有疑問或進一步咨詢,可聯繫循證中醫診所,電話:3543 5063。

診所設有Facebook網頁,不定期上載中醫藥健康資訊,如方便也可登錄閱讀 :DrXuDa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