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腎病患者腹大如孕婦 浸大中醫講師用藥3個月消腫

張柏基攝

(蘋果日報)

全球慢性腎臟病發病率不斷上升,患病人數佔成年人口一成。若患者沒得到合理治療,或有機會令病情惡化,演變成慢性腎衰。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高級講師徐大基於2008年開始,對162名慢性腎衰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發現中醫藥治療效果顯著。用藥3個月的病患,有效穩定率達96.3%,而用藥半年和1年的病患,有效穩定率分別為88.89%和83.95%。

徐博士強調,患者愈早進行中醫藥治療,臨床效果愈佳。觀察病例中,同樣有1年病歷,早期病患的有效穩定率比第3期患者高近20%。又反駁有指中藥對腎有損的說法,指合理使用中藥是安全的,未有患者在就診期間因服中藥而導致腎損害。

55歲的麥女士11年前患上腎病,洗腎令她苦不堪言,試過十幾日都無大便,大便更堵塞洗腎的導管口,使她無法導水而入院。她指當時胃口差,「瘦到皮包骨,自己唔敢照鏡」。她2010年6月開始接受徐的診治,始後情況大有改善,體重明顯增加,現時最多只隔1至2天無法排便。

60多歲的李先生從事汽車維修,以前長期超時工作,上午9時開工,經常工作至凌晨2點或更晚。55歲時始發現自己全身水腫,腹大似「孕婦」,他最初以為自己只是發胖,沒有為意。直至後來小便時發現連生殖器亦腫如蘋果,才到醫院求醫。惟李先生血小板功能有障礙,無法進行病理化驗,院方不能開處類固醇。李先生轉向徐博士求醫,徐以六味地黃丸和茵陳蒿湯為其調理,3個月後李先生水腫消退,蛋白尿情況亦有改善。李笑言最初「行路都氣喘,睇醫生都要人扶」,自己亦戒掉熬夜習慣,少煙酒,現時已可正常工作,行動自如 。

徐大基博士將患者歸納為不同的證型,以中醫辨證論治原則,按患者證型和病情用藥。徐又解釋,慢性腎衰主要因脾腎虧虛、氣血不足、濕毒瘀阻,因此用藥重點在於健脾補腎、益氣養血,常用藥材包括茯苓、大黃、黨參、白朮。

慢性腎衰為進展性疾病,患者早期可能無特殊症狀,容易漏診或誤診。徐提醒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人士容易引發慢性腎衰,而呼吸道感染、胃腸炎等感染或會使患者病情加重。他呼籲市民注意日常作息,避免熬夜,低鹽飲食,提升體質和減輕腎負擔以防腎衰。

注:本文轉載於蘋果日報(2017年06月06日)

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170606/IP2LHLO72DAU7EVRJWJ3GW557U/

診所設有Facebook網頁,不定期上載中醫藥健康資訊,如方便也可登錄閱讀 :DrXuDa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