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鹽飲食

得了高血壓,或有腎病,低鹽飲食一定要注意!


原發性高血壓是遺傳因子與環境因子相互作用所致的疾病,高血壓發病的因素是來自多方面的,在環境因子中包括:長期勞累、精神緊張、過度飲食、吸煙飲酒、缺少運動、肥胖等都有可能提高患高血壓的幾率。鹽則作為重要的環境因子與高血壓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一些高血壓患者,服用大量降壓藥血壓還是難以控制,與高鹽飲食也可能有很大關係。

高鹽飲食的危害

鹽攝入過多,腎臟不能及時將過多的鹽分排出體外,導致體內水、鈉瀦留,細胞外液量和循環血量將增加,直接使血壓升高。另外,高鹽飲食本身還可引起神經內分泌活動增強以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受損,也是致殘和致命的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因素。此外,長期高鹽飲食還可引發腎臟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加重糖尿病、哮喘等病,可能使骨質疏鬆,甚至骨折等病的機會提高。

低鹽飲食的益處

低鹽飲食有利於預防高血壓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對於無明顯靶器官受累的高血壓患者,低鹽飲食可延緩甚至阻止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對於已有心、腦、腎、眼底受累的高血壓患者,低鹽飲食可以減輕患者臨床症狀,加強降壓藥物的療效。

日本、芬蘭等國家積極限鹽,使腦卒中發病率及死亡率顯著降低,研究表明如果我國人均鹽攝入量減少一半,每年可阻止50萬人死於卒中、心梗及慢性腎臟病。

其實人類對食鹽的生理需要量很低,成人每日攝入1~2克氯化鈉就可以滿足一般的生理需要,每天的膳食中大多數食物,如米、面、蔬菜、水果、肉類等均含有少量的天然食鹽。因此,從健康角度出發,每人每日只能再食2~3克鹽就足夠了,這還包括了鹽、醬油、醬菜、鹹菜等所含鈉量。在烹調時加鹽,其作用是調味,刺激食欲,因此為了少加鹽又能很好調味,我們可以嘗試在烹調時用其他調味品,如加酸、辣、蔥蒜等調味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每日可適當多進食些含鉀豐富的蔬菜、水果,利於鹽的排出。

低鹽飲食的認知與實施

高血壓病也常被認為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病。一些人糊裡糊塗得了高血壓,甚至因此丟了命,還認為是“命該如此”。而一些人卻是明明白白得了高血壓,卻也不去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其實,在高血壓還未發生之前,或在沒有發生各種並發症之前,理智及時地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定期檢查身體,是完全能阻止高血壓發生或高血壓導致的並發症。

低鹽飲食對於高血壓的預防和治療來說是一種安全、經濟、有效的方法,但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認識到這一點,高血壓患者對低鹽飲食的認知水準偏低。一些高血壓患者知曉低鹽飲食,但對低鹽飲食的具體措施一知半解,低鹽飲食的實施沒有真正到位。在高血壓治療的現實過程中,患者往往通過使用利尿劑促進利尿降壓,但由於噻嗪類、吲哚類利尿劑在降低體內鈉含量的同時會使血尿酸升高、血鉀減低,甚至導致血脂代謝紊亂等不良反應,這樣又增加了高血壓患者合並高尿酸血症、痛風及脂代謝紊亂等疾病的發生機會。

研究表明日本北海道居民進食咸醃制海產品多,其高血壓發生率高達百分四十以上。在我國北方,特別是東北地區,平均每人每天吃鹽12~18克,而在南方就較低,所以東北地區高血壓發病率比南方高。

註意隱形鹽分

有些患者朋友說,我炒菜的時候已經很注意少放鹽了,為什麽還會吃鹽過多?

當注意了做菜的放鹽量後,還要注意隱性的鹽分,如:

1.一湯勺醬油約含1克鹽。

2.一些乾的海產類的含鹽量頗高。

3.醬菜,醃製品,如鹹菜、鹹魚、鹹肉、鹹蛋、榨菜等及罐頭食品等含鹽甚高。

4.腐乳、速食麵、火鍋蘸料、各類速食中的含鹽量不容忽視。

限鹽小貼士

很多人已經習慣了重口味的飲食習慣,短時間裡採取低鹽飲食,就覺得味同嚼蠟,難以下嚥;更多的是沒有採用低鹽飲食的意識,更需重視。有些建議,可以減少鹽的攝入:

1.使用新鮮食材,這樣不用加入很多的調味品,就很好吃;如一些青菜可以清水煮,本身就好味。

2.可使用含鉀相對豐富的低鈉鹽。

3.在蔬菜九成熟時再放鹽,以利於控制食鹽。

4.做菜時候,使用定量的小鹽勺,避免食用大鹽勺。

5.進餐時,避免在餐桌上使用餐桌鹽。

6.儘量減少外出就餐的次數。

7.改變不良高鹽飲食習慣,如:

避免早餐喝粥、吃饅頭時加太多的鹹菜,或腐乳等。單一塊4釐米見方的腐乳就約含鹽5克,一小碟鹹菜,如榨菜含鹽4克。

避免在燒菜或燒湯時放味精的習慣,1克味精就含鹽0.5克。

舍棄經常吃鹹魚乾、魷魚絲等零食的習慣,培養吃新鮮蔬菜及適量水果的習慣。

8.可選擇其他調味法調節,如炒菜時不放鹽,可加醋、生薑、大蒜、辣椒調味,既不影響食慾,又能合理保證攝入較低的食鹽量。常用的低鈉調味品包括:胡椒粉、醋、芥辣、薑、蔥、蒜、八角、檸檬汁、五香粉等。

低鹽飲食對於防治有高血壓、腎病等疾病來說,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不等於所有人任何時候都需要採取極為嚴格的低鹽措施,如對於大量出汗的人及重體力勞動的人可適當增加鹽攝入量。即使是腎病患者,也不可矯枉過正而過度限鹽而導致低鈉血症發生,嚴重影響健康。

本文部分資料摘自作者編寫的《慢性腎病與中醫調養》一書,該書已於2015年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此處有修改、補充。供參考。詳情請咨詢註冊中醫師。如有疑問或進一步咨詢,可致電:3543 5063。

診所設有Facebook網頁,不定期上載中醫藥健康資訊,如方便也可登錄閱讀 :DrXuDaji

掃描可添加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