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晚期恐需透析或移植 中藥延緩腎衰穩病情


慢性腎衰早期沒有特殊症狀,易被忽略,但病情進一步惡化時,會引發現各種併發症,如心衰、高血鉀、消化道出血等症狀。晚期的腎衰患者需要進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腎移植等治療。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發現中醫藥治療對穩定及延緩腎衰具有作用,並可穩定患者的病情,而且愈早進行中醫藥治療,效果愈好。

浸大在2008年5月至去年12月,對162名屬慢性腎衰1至3期的患者,進行中醫藥治療配合臨床觀察,發現患有第一及第三期的慢性腎衰患者病情穩定率分別達九成及七成半,倦怠乏力、腹脤症狀得到改善。患者主要為脾腎虧虛及濕毒瘀阻型(26.5%),脾腎氣血虧虛型(18.5%),濕濁困脾型(13.6%)。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徐大基(圖)指,慢性腎衰主要是脾腎虧虛、氣血不足、濕毒瘀阻所致,透過處方北芪、黨蔘、土茯苓等中藥可為患者健脾補腎、益氣養血及化濕降濁。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炎亦是導致腎功能衰竭的原因,飲食不當,熬夜及失眠會使慢性腎衰病情惡化,市民應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避免高鹽飲食或暴飲暴食。

從事汽車維修的李先生,因工作日夜顛倒,55歲時出現嚴重水腫,繼而求診,西醫判斷他患有乙型肝炎相關性腎病,需抽取腎組織檢驗,但因血小板未能凝血,他放棄做手術,轉而採用中醫治療。醫師為他處方六味地黃丸及茵陳蒿湯,3個月後水腫已消退,6個月後驗血指數已回復正常,至今5年亦未有復發。

原載於:am730 201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