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性腎病中醫治療

血液中尿酸水 平升高為高尿酸血症;由於高尿酸血症造成的腎臟損害叫做尿酸性腎病,也稱為痛風性腎病。

尿酸性腎病是痛風患者的腎臟併發症,晚期可發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此過去少見,但今年來尿酸性腎病的發病率隨著痛風發病率的升高而升高

西醫治療

痛風性腎病的基礎治療包括飲食控制、鹼化尿液等,但由於已經有腎病,臨床上往往並發不同程度的水腫,因此飲水量需要合理調整。同時在應用利尿藥時,要避免使用影響尿酸排泄的噻嗪類利尿劑,如速尿、利尿酸等,可選擇螺內酯(安體舒通)等。降壓可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避免使用減少腎臟血流量的β-受體阻滯劑和鈣拮抗劑。

積極控制血尿酸,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別嘌醇等降尿酸藥物,鹼化尿液,多飲多尿。

=避免使用影響尿酸排泄的噻嗪類利尿劑,如速尿、利尿酸等,可選擇螺內酯(安體舒通)等。

=降壓可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避免使用減少腎臟血流量的β受體阻滯劑和鈣拮抗劑。

=對於尿酸性尿路結石,部分可溶解排出,體積大且固定者可體外碎石或手術治療。急性尿酸性腎病,除使用別嘌醇等積極降低血尿酸外,應按急性腎功能衰竭進行處理。慢性腎功能不全根據慢性腎衰常規治療。

=鹼化尿液,將pH調節至6.5~6.9,但要避免過分鹼化引起鈣鹽沉積。

=藥物治療,將血尿酸控制在320µmol/L以下。

=防治伴發疾病:同時治療伴發的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壓病、冠心病、腦血管病等。

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尿酸性腎病主因在於脾腎功能失調;脾失健運,濕濁內生,濕濁排泄障礙。如果又酗酒暴食、勞倦過度等,則會促使濕濁流注於關節、肌肉,造成氣血運行不暢而形成痹痛,如濕濁之邪進一步傷於腎則可導致腎損害,就是尿酸性腎病甚至慢性腎衰。【參考:徐大基編著.中西醫結合腎病諮詢手冊.廣東科技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98】

中醫治療尿酸性腎病,主要根據辨証論治理論。如果臨床上,患者以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則按照痹證辨証;而單純血尿酸高多見濕濁、濕熱等病機。

1.辨証治療

對於高尿酸血症性腎病,辨証為腎虛濕熱和陰陽兩虛等證型。【參考:徐大基.高尿酸血症性腎病.見:黃春林,楊霓芝主編.心腎疾病臨證證治.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323~330】

腎虛濕熱證

主證:小便頻數,灼熱疼痛,尿色赤黃,急迫不爽,腰膝酸痛,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滋陰補腎、清熱利濕。

方藥:知柏八味丸加減。


陰陽兩虛證

主證:痛風日久,極度乏力、面色萎黃、倦怠納呆、噁心嘔吐、腰膝酸軟,舌淡胖有齒印,苔白膩,脈微細。

治法:陰陽兩補。

方藥:腎氣丸加減。

2.辨病治療

單純的高尿酸血症,通常以辨証基礎上配合辨病治療。由於尿酸的來源內源性占百分之八十,外源性占百分之二十。尿酸的排泄三分之一由胃腸道排出,而三分之二從腎排出,故可從這兩個角度加以解決:

減少尿酸的生成:減少蛋白的入量及控制高嘌呤飲食可以減少尿酸的來源。芫花所含的芫花素、芹菜素及大黃所含的大黃素時黃嘌呤氧化酶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從而能減少尿酸的合成。

促進尿酸的排出:秦皮、車前草、土茯苓、蒼術可以促進尿酸從尿液排出;而大黃等通便藥可促進尿酸從大便排出。

痛風性關節炎通常採用非甾體類消炎藥治療,祛風濕中藥大多屬於這一類。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大多表現為“熱痹”,因此,原則上應該選用有清熱作用的消炎中藥,例如:黃柏、防己、忍冬藤等。但如果在寒冷地區或因受寒而發作者常表現為外寒內熱,此時應用散寒通痹的中藥,如:羌活、獨活、秦艽、香附之類。百合、山慈菇等有秋水仙堿樣作用,能抑制白血球趨化,從而減輕痛風性關節炎的炎症。【參考:徐大基.高尿酸血症性腎病.見:黃春林,楊霓芝主編.心腎疾病臨証証治.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323~330】

對於出現慢性腎功能不全根據慢性腎衰常規治療;對於慢性腎衰晚期,則需要配合腎替代治療,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移植等。【徐大基.慢性腎功能衰竭.見:楊霓芝,黃春林主編.泌尿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590~627】

預後與隨診

尿酸性腎病早期治療預後較好,早期治療的成功與否很多程度上取決與血尿酸控制情況。

如果發現尿酸性腎病時已經出現腎功能損害,且幷發高血壓、腎結石,甚至尿路梗阻等,預後不理想。

隨診過程需要注意定期檢查血尿酸、尿常規、腎功能及腎超聲波等以明確病情及併發症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