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衰竭,尤其是晚期腎衰竭,是一種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的疾病。當傳統的透析或移植治療因各種原因無法實施時,中醫藥的舒緩治療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中醫的認知中,晚期腎衰竭多歸屬於 “水腫”“癃閉”“關格” 等範疇。其病因複雜多樣,或因先天稟賦不足,腎臟本虛;或由外感六淫之邪,侵襲機體;亦或因七情內傷、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損及脾腎。脾腎乃人體先後天之本,脾腎虧虛則氣化不利,水濕內停,濕濁毒邪漸生,瘀血阻滯經絡,進而引發腎衰竭。
一.辨證論治
中醫通過對患者的症狀、體征、舌象、脈象等進行綜合分析,準確判斷證型,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常見的證型有脾腎兩虛型、氣陰兩虛型、肝腎陰虛型、陰陽兩虛型等。針對不同證型,選用相應的方劑進行治療。如脾腎兩虛型可採用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以溫陽利水、健脾益腎;氣陰兩虛型則用參芪地黃湯加減,可益氣養陰、滋補脾腎。
中藥內服是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黃芪、黨參可健脾益氣;白術、茯苓能健脾利水;山藥、山茱萸、熟地補腎益精;澤瀉、丹皮利水清熱;車前子、牛膝利水通淋、引藥下行;丹參、川芎活血化瘀。這些中藥合理配伍,可起到健脾益腎、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幫助患者排出體內代謝廢物和多餘水分,減輕腎臟負擔。
中藥灌腸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於晚期腎衰竭患者,口服中藥可能加重腎臟負擔,而中藥灌腸可直接作用於腸道,通過腸道黏膜吸收藥物,避免肝臟首過效應。大黃、牡蠣、蒲公英、丹參等中藥組成的灌腸方劑,具有清熱解毒、通腑瀉濁、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腸道蠕動,增加排便次數,從而排出體內毒素。
二.針灸治療
同樣不可忽視。通過刺激足三裏、關元、氣海、腎俞、脾俞、三陰交等穴位,可調節經絡氣血運行,起到健脾益腎、利水消腫、通經活絡的作用。
中醫藥治療晚期腎衰竭具有諸多優勢。其一,能顯著改善患者症狀。水腫、乏力、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困擾患者的症狀,可通過中醫藥得到有效緩解,提高患者生活品質。其二,可延緩病情進展。中醫藥通過調節免疫功能、改善腎臟血液迴圈、抑制腎臟纖維化等作用,溫和地呵護患者腎臟,減少病情惡化的風險。其三,減輕患者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與長期透析或移植治療相比,中醫藥的舒緩治療更易被患者接受,讓患者在面對疾病時更加從容。
然而,在使用中醫藥治療晚期腎衰竭時,也需注意一些事項。個體化治療至關重要,醫生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精准配伍,確保治療效果。同時,要避免使用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如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及部分抗生素、解熱鎮痛藥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定期復查腎功能、血常規、電解質等指標,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此外,患者還需注意飲食、休息,避免感染,為病情恢復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