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質性腎炎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腎臟疾病,主要累及腎間質和腎小管,可導致腎功能減退等嚴重後果。其西醫病因包括藥物過敏、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尿路梗阻以及長期接觸重金屬或某些化學物質等,都可能引發間質性腎炎。
臨床表現上,早期多不典型,可能僅有尿濃縮功能輕微異常,如夜尿增多、低比重尿等。隨病情發展,腎小球功能受損,血肌酐上升,伴隨貧血、高血壓、代謝性酸中毒等。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近端小管功能障礙,如腎性糖尿、氨基酸尿,以及少量小分子蛋白尿。病情進入晚期,則會演變為慢性腎衰竭,呈現尿毒症相關症狀,如噁心、嘔吐、乏力、皮膚瘙癢等。間質性腎炎屬於「水腫」「腰痛」「虛勞」等範疇,其發病與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傷久病等因素有關。其基本病機多為脾腎虧虛、濕濁瘀阻。在疾病初期,外邪侵襲,肺失通調,脾失運化,腎失開合,水濕泛濫,可出現水腫、蛋白尿等症狀;隨著病情進展,久病及腎,脾腎兩虛,氣血生化無源,正氣不足,無力推動血行和運化水濕,濕濁瘀血內生,進一步損傷腎臟,導致腎功能逐漸惡化。中醫藥治療間質性腎炎注重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舌象、脈象等綜合判斷其證型,然後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對於脾腎氣虛型患者,常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蛋白尿、水腫等症狀,治以健脾補腎,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合水陸二仙丹加減,藥用黃芪、黨參、白朮、茯苓、山藥、金櫻子、芡實等,以增強機體的正氣,改善腎臟的功能。對於肝腎陰虛型,表現為頭暈耳鳴、目睛乾澀、五心煩熱、腰膝酸痛、血尿等,治以滋養肝腎,方用杞菊地黃丸合二至丸加減,枸杞子、菊花、生地、山茱萸、山藥、牡丹皮、澤瀉、女貞子、旱蓮草等藥物可滋腎養肝,清熱涼血,有助於緩解陰虛火旺的症狀,減輕腎臟的炎症反應。
在間質性腎炎的治療中,活血化瘀藥物也起著重要作用。由於病程中常存在濕濁瘀血阻滯腎絡的情況,適當運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參、川芎、赤芍、益母草等,能夠改善腎臟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症的吸收和消散,減輕腎臟纖維化的進程,從而延緩腎功能的惡化。此外,一些具有利濕降濁功效的中藥,如車前子、澤瀉、薏苡仁、大黃等,可幫助排除體內的濕濁之邪,減輕腎臟的負擔,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等毒素水平,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
除了內服中藥湯劑,中醫外治法也可作為輔助治療手段。例如,中藥灌腸可使藥物通過直腸黏膜直接吸收,起到通腑泄濁、清熱解毒的作用,常用大黃、牡蠣、蒲公英等藥物保留灌腸,對於緩解氮質血症有一定療效。穴位敷貼則是根據經絡學說,將藥物貼敷於特定穴位,如腎俞、關元、足三里等,通過穴位刺激和藥物滲透,起到溫補腎陽、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等作用,調節機體的臟腑功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在間質性腎炎的治療過程中,患者的飲食和生活調攝也至關重要。應遵循低鹽、低脂、優質低蛋白飲食原則,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戒煙限酒,保證充足的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波動,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這些措施有助於提高中醫藥治療的效果,促進患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