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醫用黃芪黨參治療早期腎衰 90%病情受控

慢性腎衰可惡化至需要洗腎甚至要換腎,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研究發現,以中藥治療早期腎衰患者,一年後有90%病人病情控制穩定,阻止功能下降;對腎功能中度下降的第3期腎衰患者,亦有74%人病情穩定。

浸大分析2008至2016年的162名慢性腎衰病人,18至86歲,患病期3個月至26年。負責研究的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徐大基表示,研究中25%病人脾腎虧虛及濕毒瘀阻型,18%屬脾腎血虧虛型。他解釋,慢性腎衰主要源於脾腎虧虛、氣血不足、濕毒瘀阻,因此中醫治療重點在於健脾補腎、益氣養血和化濕降毒,包括以黃芪、黨參補脾腎,以大黃、黃芩化濕熱等。

徐大基指出,常見腎衰原因是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炎,但不良生活習慣可間接引起腎衰。他表示,飲食不節、起居不常,例如過度熬夜或勞累,飲食高鹽或暴飲暴食,都可傷脾腎,致腎衰。這些生活習慣可致氣虛,引致傷風感冒和扁桃腺發炎等感染,如病人已有腎衰,有機會短時間內惡化至要洗腎。

他指出,損壞的腎功能難以回復,因此最重要是及時確診及以中藥治療,延緩腎功能進一步下降。如發現經常疲倦、噁心、少尿甚至無尿及出現水腫,應盡快求醫。

任汽車維修的李先生投入工作,早上8時開工最早到翌日凌晨2時才收工,日復一日長時間工作令他腎臟出問題亦不自知,到55歲漸漸出現嚴重水腫,「手指圓咕碌,腫咗一倍,大脾好粗,肚腩大到好似有身孕,人又好易攰。後到小便時見到生殖器腫到好似大蘋果咁先覺得不妥。」他原本是乙型肝炎帶菌者,西醫判斷他是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病或肝炎病毒及腎病綜合症,需抽取活組織確診,惟李先生有凝血問題,擔心導致血流不止,於是轉投中醫治療。

醫師為他處方六味地黃丸及茵陳蒿湯,同時處理肝及腎問題,3個月後已消水腫,6個月後驗血發現各種指數已大致正常,至今已5年。他現已調節生活作息,晚上8時收工,減少煙酒,飲食方面均衡少鹽,食雞都會去皮,至今未有復發。


徐大基(中)表示,中醫治療重點在於健脾補腎、益氣養血和化濕降毒。(張汶樂攝)


李先生(右)接受中醫治療後3個月已消水腫,至今已5年。


注:本文轉載自 東網 2017年06月06日

hk.on.cc/hk/bkn/cnt/news/20170606/bkn-20170606131315730-0606_00822_001.html


診所設有Facebook網頁,不定期上載中醫藥健康資訊,如方便也可登錄閱讀 :DrXuDa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