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壓力性尿失禁
定義:壓力性尿失禁是指在腹壓增加(如咳嗽、打噴嚏、大笑、運動等)時,尿液不自主地從尿道外口漏出。
病因分析:
盆底組織鬆弛:
妊娠與分娩:懷孕期間,胎兒及羊水等持續對盆底組織造成壓迫,致使盆底肌肉和筋膜被拉伸且受損。分娩過程中,尤其是難產、產鉗助產、巨大兒分娩等情況,會進一步加重盆底組織的損傷。例如,經陰道分娩的產婦,其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率顯著高於剖宮產產婦。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的上升,盆底肌肉和筋膜逐漸鬆弛,同時雌激素水平下降也會影響盆底組織的彈性和張力。絕經後的女性因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分泌減少,更容易出現壓力性尿失禁。
肥胖: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積,增加了腹部壓力,給盆底組織帶來更大負擔。此外,肥胖也可能與體內激素水平變化有關,進而影響盆底功能。
盆底臟器脫垂:子宮脫垂、陰道前壁膨出、直腸脫垂等盆底臟器脫垂會改變尿道膀胱角度,使膀胱頸和近端尿道下移,從而影響尿道括約肌的功能,引發壓力性尿失禁。
遺傳因素:研究表明,壓力性尿失禁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家族中有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人群,發病風險可能會增加。
二、急迫性尿失禁
定義:急迫性尿失禁是指有強烈的尿意後,尿液不能由意志控制而經尿道漏出。
病因分析:
膀胱過度活動症:膀胱逼尿肌過度活動是急迫性尿失禁的主要原因。膀胱逼尿肌不穩定收縮,導致膀胱在儲尿期壓力升高,當膀胱內壓力超過尿道阻力時,就會發生尿失禁。引發膀胱過度活動症的因素眾多,如神經源性因素(像腦血管意外、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等神經系統疾病影響膀胱的神經控制)、膀胱局部病變(膀胱炎、膀胱結石、膀胱腫瘤等刺激膀胱黏膜)、心理因素(焦慮、緊張、壓力等情緒因素可使膀胱敏感性增加)。
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等,可刺激膀胱黏膜,引起膀胱逼尿肌反射亢進,導致急迫性尿失禁。患者除了尿失禁症狀外,還常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狀。
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如利尿劑、擬交感神經藥物、抗膽鹼能藥物等,可能影響膀胱的功能,導致急迫性尿失禁。例如,利尿劑可增加尿量和排尿次數,使膀胱處於過度充盈狀態,容易引起尿失禁;擬交感神經藥物可刺激膀胱逼尿肌收縮,抗膽鹼能藥物可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縮,但如果使用不當或劑量過大,都可能導致膀胱功能紊亂。
三、充盈性尿失禁
定義:充盈性尿失禁是指由於膀胱過度充盈,膀胱內壓力超過尿道阻力,導致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病因分析:
下尿路梗阻:
前列腺增生:是男性充盈性尿失禁的常見原因。前列腺增生可導致尿道狹窄,引起膀胱出口梗阻,使膀胱內殘餘尿量增加,膀胱壓力升高。隨著病情發展,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損,最終可導致充盈性尿失禁。
尿道狹窄:可由外傷、炎症、先天性畸形等多種原因引起。尿道狹窄阻礙尿液排出,使膀胱內尿液瀦留,引起膀胱過度充盈和壓力升高。
神經源性膀胱:神經系統疾病如脊髓損傷、糖尿病神經病變、多發性硬化等,可影響膀胱的神經控制,導致膀胱逼尿肌收縮無力或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引起尿液瀦留和充盈性尿失禁。例如,脊髓損傷患者由於脊髓神經傳導中斷,膀胱失去大腦的控制,可能出現膀胱逼尿肌無收縮、尿道括約肌鬆弛或痙攣等情況,導致尿液瀦留和尿失禁。
四、真性尿失禁
定義:真性尿失禁是指由於尿道括約肌功能完全喪失,尿液持續從尿道流出。
病因分析:
外傷:如骨盆骨折、尿道損傷等,可直接損傷尿道括約肌,使其功能喪失。例如,骨盆骨折時,骨折片可能會刺傷尿道括約肌,或損傷支配尿道括約肌的神經,從而引起真性尿失禁。
手術損傷:某些盆腔手術,如前列腺癌根治術、宮頸癌根治術等,可能會損傷尿道括約肌或其神經支配,導致術後真性尿失禁。
先天性疾病:某些先天性尿道括約肌發育不良或缺失的疾病,如先天性尿道外括約肌缺如等,可導致真性尿失禁。
五、混合性尿失禁
定義:混合性尿失禁是指同時存在壓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狀。
病因分析:
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如盆底組織鬆弛合併膀胱過度活動症、年齡增長和神經系統疾病共同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