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醫早助遏 糖尿併發症

不少都市人深受糖尿病困擾,患者一旦控制失衡便令血糖攀升,隨時誘發多種併發症。資深中醫師指,中西醫結合治療具顯著療效,尤其中醫提倡的「治末病」理論,可從根本阻截併發症病理基礎,並針對糖尿病「消渴」病徵,固本培元,擊退腎病、糖尿病足等潛在併發症,再配合良好生活及飲食習慣,自可事半功倍控制病情。

  

三多一少典型徵狀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高級講師徐大基醫師解釋,糖尿病的臨床特徵是血糖水平升高。「三多一少」包括多飲、多尿、多食及出現消瘦情況,僅屬典型糖尿病,或血糖控制不佳的部分病人表現出的症狀。部分糖尿病患者,其臨床症狀並不典型,有的可能出現如尿頻、尿量增多、易口渴、身體倦怠及體重下降等。部分病人或無明顯徵兆,須透過血糖檢查始能發現。更有甚者,或延至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模糊,或足部麻痹、刺痛無力,以及傷口容易發炎,經久不愈時,經檢查血糖才知患上此症。

  

徐續稱,如具上述三多一少典型症狀,則與中醫理論中所指的「消渴」不謀而合。臨床上消渴的基礎證候有:燥熱證、陰虛證、氣虛證、陽虛證、痰濕證及血瘀證。倘若口渴及消瘦情況較為明顯,或屬陰虛燥熱,如體廣肥胖則可能是氣虛居多,假若病情進一步惡化,血瘀陽虛更是常見。

  

中藥泡腳通絡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暫未有徹底根治良方,但徐醫師認為透過西醫治療控制血糖,再配合中醫療法來預防併發症,互取長短之餘,亦可達雙劍合璧之效。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根據病人體質證型斷診治理,初期陰虛燥熱證時,宜滋陰清熱、生津止渴;氣陰兩虛證宜益氣養陰、潤燥生津;後期發展至陰陽兩虛證時,應以陰陽雙補;血瘀脈絡證便應活血化瘀、行氣通絡。其中,益氣活血、養陰活血、補腎活血及溫陽活血等,均為常用治法,常用中藥有熟地黃、丹參及肉蓯蓉等。另黑木耳可助降低血黏度及改善血管狀態,適量進食亦無妨。血瘀嚴重患者可以中藥泡腳助血液循環,值得注意的是,水溫宜以攝氏三十七度為宜,亦可加入柚子皮、橙皮、生薑、桂皮等,有助溫經通絡。

  

出現蛋白尿腎受損

徐又表示,由於糖尿病影響多個臟腑運作,如未及時合理治療,其變證將伴隨而來,變證即西醫所指的併發症。如消渴日久,或致陰損及陽,繼而令陰陽俱虛;或病久入絡,導致血脈瘀滯等,這些機制均會導致一些繼發疾病,如眼睛病變、腎臟病變、高血壓及心臟病等。宋‧《聖濟總錄》云:「消渴日久,腎氣受傷。」隨着病情不斷惡化,可能進一步出現蛋白尿和腎功能受損等。中醫治療的重點應為早期治療,可於一定程度上減輕糖尿病造成的腎損害。另由於瘀血存在及神經線感知會受影響,一旦腳部出現損傷或未能察覺,易導致糖尿病足,嚴重者最終或要截肢。香港中文大學梁秉中教授曾進行隨機對照實驗發現,中藥可減少糖尿病足截肢的風險。

  

「子午覺」助調理

徐醫師續指,糖尿病治療需要採用綜合措施,他提倡以「六套馬車」多管齊下進行,包括從飲食、運動、心理、藥物、中醫療法及健康管理與監測方面入手。飲食上宜限制總量攝取,保持均衡外,亦應留意食物升糖指數。糖尿病患者亦可多做帶氧運動,每天最少三十分鐘,持之以恆,並循序漸進。心理方面,中醫深信心理質素欠佳源自情志所傷,又認為抑鬱等不良情緒對糖尿病治療極為不利,令糖代謝難以控制,增加併發症風險,倘能保持良好心境,可舒緩治病壓力。

  

時刻監測血糖與進行健康管理,避免煙酒、作息有時,亦是治療糖尿病之道。另中醫所提倡的「子午覺」也有助調理養生,晚上十一時至凌晨一時是睡眠黃金時期,因正值陰陽交接之時,氣血受損較少,可從中涵養溫血,對舒緩糖尿病亦有一定幫助。

  

  

文:香港電台、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

資料來源 : 星島日報

注:本文轉載於星島日報(2014年08月11日)

https://ccue.singtao.ca/toronto/%E9%A4%8A%E9%A1%8F%E4%BF%9D%E5%81%A5/%E4%B8%AD%E9%86%AB%E6%97%A9%E5%8A%A9%E9%81%8F-%E7%B3%96%E5%B0%BF%E4%BD%B5%E7%99%BC%E7%97%87